第四百九十二章 超越时代的钢产量_崇祯本科生
马丁小说网 > 崇祯本科生 > 第四百九十二章 超越时代的钢产量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九十二章 超越时代的钢产量

 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致是蒸汽机的发明,但是工业化的前提是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,是国家工业化的根本所在,没有装备制造,仅仅只有蒸汽机这个动力源,是形成不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。而工业的装备制造,是以钢产量和煤炭产量的数据为支撑的。

  后世的建国初期,我们经常拿一些通用指标跟西方发达国家作对比,比如年钢产量,煤炭产量,发电量等。

  工业化的一个个的机械,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机械,全都是依靠大量的钢铁来堆积出来的。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,到大明巅峰时期,年钢铁产量约为十五万吨,这个数据比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英帝国还高。但是到了清朝,钢铁产量反而严重下降,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,挨了揍之后才又重视起来。

  大明莱芜钢铁公司的二期扩建工程是大明今年在北方的重点项目,第一期工程就是对原来传统冶炼工坊的新技术改造,所谓的二期工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建,达到年产五十万吨钢铁的设计要求。

  年产五十万吨钢铁,这如果放在后世也就是一个小厂的水平,后世的莱芜钢铁年产两三千万吨,比都不能比。不过,在原矿开采没使用机械化之前,这五十万吨已经算是这个时代莱芜钢铁生产的极限了。

  朱由检的打算就是让每一个钢铁基地先达到这个生产极限再说,不管是马钢还是莱芜钢铁,从劳动力的使用率上,最多也就是这个规模了。秦始皇修陵墓动用了七十万人,折腾那么多年也就是一个封土堆而已,如果是后世,恐怕两千人修一年都能搞定。

  莱芜钢铁二期,已经完全摒弃了土高炉的技术进入到小高炉时代。因为条件所限,这儿的炉体只有区区可怜的十立方米。而且因为没有选矿设备,入炉矿石品位也不高,暂时的生产水平也就比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要高一点,但是因为可以大量生产,所有已经很难能可贵了。

  朱由检这是第三次来莱芜,这里已经大变样了,巨大的厂房已经显现出了工业化的迹象,生产区和生活区的有序排列显示这里已经是一座像模像样的企业。

  生产车间的温度很高,虽然朱由检离得还很远,但是热浪依旧扑面而来。宋应星站在车间内,睁开这干涩的眼睛瞅着铁水的颜色。他的眼睛已经变的很小了,眼睛泛着淡淡的血丝红色,除了眼珠里面能看到有些湿润,眼睛周围都快干得裂缝了。

  “老宋,你能不能把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出休息一个月?”朱由检担心地看着宋应星,他很害怕这个老头一下子离开大明,虽然历史上宋应星能活到1666年,可朱由检觉得自己用他用的有点狠。

  “皇上,这炼钢之法是大明最需要的技法,臣一刻都松懈不得。等我老得干不动了,臣就求皇上赏一座小院,回江西养老去可好?”宋应星咧嘴笑了小。

  “钢的技术发展是需要长期投入的,朕可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持续研究了。以后对炼钢技术的研发,需要钢铁公司自己投入资金。

  倒是配套的大型制造设备需要纳入研究项目了,比如说扎钢设备,拉丝设备,运送矿石原料的轨道交通等等……”

  朱由检一口气列举了十几个大型装备的名称,把宋应星听得一愣愣的。《天工开物》本身就是一本带有营造方法的书,宋应星实际上对机械制造也不陌生。

  如果不是手上没有合适的人,不是为了培养年轻人,朱由检也不会把蒸汽机和一些基础机械设计项目交给年轻的搞。

  说真的,蒸汽机在有原理图纸的指导下真的算不上什么高难度的东西,倒是炼钢是实打实需要一步步研究的。现在基本的钢材出来了,当然要对重工业立项了。

  重工业的发展是团队合作的产物,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是干不了这事的,朱由检有意想把宋应星调离炼钢的危险岗位,让其步入管理研发团队的高级别层次中。

  “皇上,您需要什么样的机器?”宋应星因为年龄的原因,对朱由检新文化的接受其实是最慢的,他对一些新词汇适应不够,在他看来,皇帝无非就是要他制造一些新机器而已。

  “南京到松江的官道上需要架设三座大型桥梁,可是工程队一直没有办法解决桥梁的设计工作。朕打算营造三座铁桥来解决这个问题。”朱由检说。

  “什么?铁桥,那得多少铁啊。”宋应星一惊,古人可想象不出来一座完全有铁做的桥是个什么概念。

  朱由检拿出纸笔,然后画了一座铁桥的大概样子。

  “就是这样的。这样的桥肯定不是铁条一大块,它是有许多规制的部件组合完成。朕需要的就是有一种机械能营造这种标准的部件。比如:三角形的角钢、工字型的工字钢、槽钢、槽钢、C型钢、方钢、鱼尾板......”

  朱由检说的吐沫横飞、滔滔不绝,一直到把整个型材的作用都解释了一遍。宋应星是何须人也,他听懂了皇帝的意思之后立刻就明白这东西跟螺母、螺帽一样,是属于可以大量标配的物件。只要形成一定的标准,以后许多机械的制造都可以通用。大明在这种事物上几乎是完全没有统一标准的,这个时代又没有国标等等,所有的一切都处于一个慢慢摸索的状态。

  “这件事臣的几个学生可做不了,那得需要很多人。”宋应星完全想得到这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,哪怕不暂时不制定对应的标准,光是研究制造这些型材的机械都需要大量的人手。

  “没关系。第一届优秀专科生任由宋卿挑选,朕给你五百个人的名额,如何?”一下子给五百名南京那边毕业的专科生,朱由检可算是大手笔了。要知道这批学生可是学足了两年的,说是专科生也不为过,一大明的生源素质来定,绝对比后世某些三流专科学校毕业的技校生要牛多了。

  “请问皇上,这个部门叫什么名字?”宋应星问。

  “第一设计研究院,驻地中都凤阳西郊。”朱由检脱口而出,大明要发展工业,以后自然要成立工业部,那么律属工业部下的设计研究院肯定不止一个,而且宋应星这样的人其实不适合去教育岗位,他这一类最适合的就是划一个独立的研究院出来,让他轻松点地去折腾他自己的学术研究最好。

  (蚌埠,正是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的驻地。)

  材料的研制成功并不等于立刻就能大规模的投入使用,它必须要能适应大规模的生产,然后再经过二次加工变成一件真正的商品,才能达到工业化的要求。同理,当各种材料完成二次加工之后,再配合动力组合成新的机械,为更多的商品生产服务。鸡才最终能够下蛋,蛋又孵化更多的小鸡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madcowww.com。马丁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madcowww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